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

  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”这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《咏柳》的诗句,描绘了春天里绿柳的葱茏与美丽。自古以来,树木常被人们借以咏物抒怀。

  当你从路旁的大树下匆匆走过,当你在绿树掩映的庭院里饮茶,当你在林间小道上漫步,你是不是真的认识和了解身边的这一棵棵树?

  人类与森林关系十分密切。森林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,失去森林人类将失去未来、失去一切。

  但在很长的时间里,人类只把树当做薪材和木料,而真正认识到树的生态功能,则是近百年来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。

  随着全球森林减少、气候变暖、荒漠化加剧以及工业化的加速,人们开始关注森林,保护森林,并越来越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。

  森林被称为“地球之肺”,具有调节气候、涵养水源、防风固沙、保持水土、改良土壤、养护物种、净化空气、美化环境、固碳释氧、维护生态平衡等多种生态功能。

  曾有学者作过计算:在城市,1棵树每年可以固化掉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;1公顷柳杉林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硫60公斤;当城市绿化面积超过50%时,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得到一定效果控制;有树木的城市街道大气中含病菌量比没有树木的少80%左右。树木能够更好的降低噪音、防风降温,还能够蓄水,增加空气中水分含量,城市绿化面积每增加1%,当地夏季的气温可降低0.1摄氏度。

  科学家断言,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,陆地上90%的生物将灭绝,90%以上的生物量将消失,90%的淡水将白白地流入大海,生物放氧将减少60%,并且会引发干旱、水土流失、土地盐渍化加剧、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许多生态问题,人类将无法生存。

  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曾分析说,森林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具有3大功能。一是吸收功能。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,它通过光合作用,吸收二氧化碳,放出氧气,形成碳汇。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,平均能吸收1.83吨二氧化碳,释放1.62吨氧气。增加森林就能增加碳吸收,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。二是贮存功能。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,全球陆地ECO中约储存了2.48万亿吨碳,其中1.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ECO中。同时,全球木制品碳储量每年约增加6000万吨。

  三是替代功能。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,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。

 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,主要是通过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。与工业直接减排相比,森林碳汇的投资少、代价低、综合效益最大。据测算,一座20万千瓦机组的燃煤发电厂一年排放的87.87万吨二氧化碳,48万亩人工林就能全部吸收。

  我国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战略选择,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独献。自1979年开始,我国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。30多年来,我国持续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。长期以来,我国通过持续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,扩大森林资源,大力增加森林碳汇。据专家测算,1980年至2005年,我国通过造林和森林经营、控制毁林,净吸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.1亿吨。通过积极发展和严格保护森林,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长。刚刚发布的最新森林资源清查根据结果得出,到2008年,全国森林面积1.95亿公顷,活立木蓄积量149.13亿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20.36%,人工林面积0.62亿公顷,我国变成全球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。目前,我国仅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就达到78.1亿吨,成为全世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一大亮点。国家主席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峰会上再次作出承诺,大力增加森林碳汇,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,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,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。

  森林不仅仅具备生态功能,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绿色能源,是我国全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。

  森林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能源,是仅次于煤、石油、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,具有清洁安全、绿色环保、可再生、可降解的优势,以及不与农争地、不与人争粮等优点。森林以其占陆地生物物种50%以上和生物质总量70%以上的优势,而成为各国新能源开发的重点。利用林木的枝丫发电和果实炼油不仅潜力巨大,而且再生力强。尤其是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,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变成全球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,也是我国开发替代能源的战略选择。

  我国森林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。据资料显示,我国有种子含油量在40%以上的木本油料树种154种,每年可利用枝丫剩余物燃烧发电的能源量约3亿吨,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,能够减少十分之一的化石能源消耗。目前,国家林业局正与中石油、中粮集团、国家电网公司等国有大企业合作,发展“林油(电)一体化”工程。

  木材与钢铁、水泥是世界公认的3大传统原材料。在经济建设中用木材和木材深加工制成品代替钢铁、水泥和石油、天然气深加工制成品,可以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。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所长叶克林说,我国木材等林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,与建立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。我们一定要立足国内43亿亩林地来解决我国的木材供应问题,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较为可靠的保障。

  据介绍,“十一五”末我国年消费的木材及木材制品将达到7亿立方米左右,而我国森林资源只能提供约4亿立方米,缺口约3亿立方米。目前,世界人均消费木材为0.58立方米,相当于我国2005年的人均消费量的两倍。也就是说,我国要达到世界人均消费水平,每年要消耗森林资源11亿立方米,相当于全国现有森林资源总量的十二分之一。目前,我国每年合理的森林资源采伐量约为2.5亿至3亿立方米,但实际采伐量远超于这个数量。过去5年中,年均采伐量达到3.79亿立方米,其中采伐的中幼林占到75%。专家觉得,我国木材生产是在“寅吃卯粮”。

  森林还是重要的木本粮油,发展木本粮油有利保障粮食生产、维护国家粮油安全。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油料树种。在江西、湖南等地山区,油茶树不仅改善了生态,也是一种高的附加价值的“新能源之树”。专家说,我国出产的茶油具备极高的保健价值,其品质比进口的橄榄油还好。我国适宜发展木本粮油的山地达1.6亿亩,而目前食用植物油60%靠进口。如果种植和改造9000万亩高产油茶林,年产茶油450万吨,就可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减少50%左右。

  “为了给人类多留一棵树”————这几个镌刻在墙壁上的大字,是江西飞宇竹业集团所追求的理念。这家原来只做竹地板的企业近年投资上亿元,开发仿古竹制家具、低碳全竹活动别墅等高的附加价值的创新竹产品。他们都以为,以再生快的竹资源来代替木材进行精深开发,可完全给低碳生活添彩。

  中国林科院专家说,以创新性技术来促进我国林业产业体系调整和升级转型,惜木如金,使有限的森林资源创造更高的价值,是加速我国由林产业大国向林产业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。

  然而,在现实中,森林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。靠消耗原料支撑的低水平加工生产和出口仍很盛行。例如,近年来生产和使用一次性木筷子,就对森林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。曾有人算过一笔账:我国每年一次性木筷子的使用量在450亿双左右,消耗的木材为166万立方米,相当于砍伐2500万棵20年树龄的大树。

  另一种浪费是,面巾纸、餐巾纸、手帕纸、尿布纸等成为一种生活的时尚。有分析说,2008年全国人均生活用纸2.6公斤,全国一年消耗的生活纸制品达338万吨。纸制品流行的背后是森林的消失,生产338万吨生活纸制品需要相当于7700多万棵大树的材积。

  废纸回收利用率低也是一种浪费。据统计,全国每年约有1400万吨废纸没有利用起来,如果回收利用,不仅能生产出1120万吨好纸,还可以少砍2亿多棵马尾松。研究表明,回收1吨废纸等于少砍伐17棵20年树龄的马尾松,还能节约用水240吨、用电300千瓦时,减少35%的环境污染。

  有人建议,应像“限塑令”那样,限制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、使用和出口。也有人建议,人们应该多使用手帕少用纸品,倡导节约降耗的低碳生活,为地球多留一棵树。

  像婴儿需要精心喂养呵护才能成长一样,树木和森林也需要精心抚育才能生长茂盛。树怎样种更科学?怎么样才可以提升质量和功能?这些都是我国林业转变发展方式面对的迫切问题。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曾说,提高种植树木的成活率,重点是是否落实管护责任。

  当前,我国森林经营水平不高,林种树种结构单一、森林结构不合理、林地生产力不高、质量效益低下。人工林纯林和单层林的比重高达90%,低质低效林几乎占到我国人工林面积的一半以上。剩下的宜林地条件越来越差,大多分布在在中西部寒冷、干旱、盐碱、风沙等困难立地地区,造林难度慢慢的变大,对造林材料和造林技术的要求非常高。贾治邦说,今后必须正视和解决身边增绿问题、困难立地造林问题,以及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问题。

  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王祝雄表示,今后要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、三北、长江、沿海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,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,加快速丰林、碳汇林、能源林、珍贵用材林、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;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,大力推进身边增绿;全方面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,增加混交林和乡土树种比重,注重封山育林,强化自然恢复;强化造林质量监管,确保种一棵、活一棵、成材一棵。

  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司长魏殿生认为,困难立地地区造林要突破传统的植树方式,加强优良品种培育,抓紧困难立地造林、森林抚育经营、生物资源开发等科技攻关,加强以生物技术、生命工程技术等为核心的林业新品种培育,开启新的“品种革命”,创制出一批高抗速生优质的树种。只有这样,才能突破当前造林极限,逐步的提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,确保实现2020年造林任务目标。